IUIA高级顾问谈创新
“ 你做的每件事都在创造新世界 ”
薛澜,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
2020年7月10日举行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治理论坛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薛澜教授做主题演讲,介绍了中国人工智能治理的进展和挑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薛澜认为,世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还处在一个早期阶段,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未来还有很多机会。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去年6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提出了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动指南后,整个社会对人工智能治理高度关注,很多人工智能企业根据这个指导原则发布了在公司内部实施的伦理准则。这能够推动企业尤其从业者对人工智能治理问题的关注,并改善这方面的行为;同时国际社会对此高度认可,也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感觉双方有很多共识,更愿意和我们进行进一步交流合作。
薛澜提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治理要协调。一方面,技术发展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收益,但是如果我们在治理方面不加以关注,就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风险。所以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可能产生的风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防控这些风险。另一方面,我们在治理过程当中也要特别小心,不要因为一些治理方式不当,把新的应用掐死在萌芽之中。这两者之间必须是协调的。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里面,特别提到了“敏捷治理”,希望我们的治理理念、治理手段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善和变革。
“敏捷治理”原则指出:要尊重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有序发展的同时,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引发的风险。不断提升智能化技术手段,优化管理机制,完善治理体系,推动治理原则贯穿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对未来更高级人工智能的潜在风险持续开展研究和预判,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
丹尼斯·西蒙于6月30日辞去杜克大学昆山校区常务副校长一职
6月30日,丹尼斯·西蒙卸任杜克昆山大学执行副校长一职,他于2015年8月加入杜克大学,并密切参与了各方面项目。作为杜克昆山大学的首席学术及行政官,他的职责范围广泛,囊括本科项目进展到管理学校的COVID-19防疫。西蒙辞去了EVC的职务,成为杜克大学校长文森特·普莱斯(Vincent Price)的中国问题高级顾问。
在西蒙先生看来,EVC是一个将大学的学术和管理结合在一起的人,是协调者,促进者和主要对外沟通者,因而整个机构的长远图景都体现在EVC的工作中。而在COVID-19抗疫过程中,杜克大学和杜克昆山大学的结盟比往年更紧密,团队之间常常通过视频有了面对面交流。在大学建设的这一早期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比任何人预期的都要强烈得多。西蒙先生希望杜克昆山大学成为一个高度网络化的平台,连接中国教育、研发和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杜克大学在健康和环境等领域的成就应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一部分。今年秋季学期入读杜克大学的中国学生将在杜克昆山大学完成这一学期的课时,且未来两校之间会有更多的课程嵌入。这赋予了杜克大学作为一所国际大学更重要的意义,同时杜克昆山大学也不仅仅是一个边境前哨站,两校师生互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可以预计,我们在中国越是大有所为,杜克大学就会越发壮大。杜克大学在世界各地都有计划项目,但既然要赌,干脆赌大些,何不在中国下大注呢?这个国家注定将在几年内重塑未来全球体系。那么岂非更应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吗?因此,我希望我们能抓住机会,充分利用条件,保持创新精神,维护我们的独特性,并将其传承下去。”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先生
本文根据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于2020年6月24日的纪念联合国宪章签署75周年线上论坛的发言整理。以下为拉法兰先生发言梗概:
多边主义的讨论历史悠久,但多边体系仍然相对脆弱。自从联合国2019年签了新的协议以后,多边主义是各国达成的共识。我们互相要尊重各自的主权完整,要通过对话和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在目前的情况来讲,自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多边主义削弱了很多,然而自2018年这种趋向就已经很清晰了。G20也开启了国际对话来共同应对危机。 流行病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因此我们要积极进行合作,必须克服困难建立合作机制。
在全球化的今天,多边主义应该得到发扬。我们要捍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并对其进行改革。世界需要改良的多边主义。我们要采取行动,确定路线,并寻求和平。这并不是能天上掉馅饼的事,而是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对此我有三点建议。
首先,各国需要设定努力方向,加强多边合作机制。现行的预防机制确实不太令人满意,因此需要效率更高的其他组织形式。对于预防危机,我们应该要以和平的方式,而不是以干涉的方式。捍卫主权、弥补脆弱的主要途径就是多边主义,用和解和首创精神的方式前进。
第二,不管发生什么样的危机和压力,我们应该最大努力去进行对话。尽管言语和措辞不尽相同,虽然不能还原和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可以把问题先摆出来。
第三,多边主义需要不断地进行加强。目前来说,地区主义、单边主义等盛行。比如,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危机时,欧盟有能力处理一些问题,但在另一方面确实无法得力。
总之,国际组织、公民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合作,协调他们各自的立场,认识到革新的多边主义的益处。很多社会群体的潜在力量非常强大,例如妇女组织,她们对提高效率、承担责任等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合理地动员妇女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再比如非洲的年轻人,他们在尽力地做事,但如何把他们融入发展中,需要充分利用现实主义精神,把他们动员起来,给予他们足够的发言权,加入到社会进步的脚步中来。为了未来的和平与发展,我们需要运用经验,承担责任,进行改革,为弘扬多边主义进行必要的努力。
从长远看来,和平才是战略目标。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要满足社会的需求。例如现在疫情的肆虐引发了一些冲突、灾难和危险,使得世界不那么和平。我们需要寻找一些对策,动员合作伙伴,大力发展多边主义,在多边和相互尊敬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平衡世界。
张钹,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创院院长,中科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今年7月,由张钹院士领衔的新型研发机构南京清湛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将在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启动运营。在他的率领下,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创业者们将从南京出发,探索人工智能的更多奥秘。
张院士认为,真正的高级智能(人类智能)特点应该是“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眼下的人工智能离高级智能还很遥远。由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很少,因此产生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从事人工智能研究非常困难;另一个是,因为知之甚少,人类对人工智能产生误解和恐慌。
人类智能是经过几十亿、上百亿年自然进化而来的。人类是宇宙中唯一有智慧的生物吗?通往智能的道路是唯一的吗?机器的创新其实也是一种进化,但是因为机器和人类的进化道路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不同:机器人和人类是不一样的。
在某些技能上,机器超越人类,在某些技能上,它又比不过人类——这是人工智能研究想要的结局。人类要开发的是,弥补人类短板的人工智能,所以恐惧人工智能是没有必要的。再退一步讲,科学家完全没必要去研发和人类一样的机器人,人类自己生孩子更简单。大家担心的伦理、安全问题,其实是科技被滥用的问题,任何一个科技都可能遇到这个问题。比如语音合成技术,可能被坏人用于诈骗,核武器的问题更大。
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张院士认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仅60年,我们把人工智能过去走过的历程分为两个时代。第一代人工智能是知识驱动的。它把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放进知识题库,通过建立模型模仿人类的决策等理性行为,比如协助医生看病。但这一思路遇到了很大障碍。人类的很多知识是模糊的,难以用语言描述。因此第一代人工智能没有得到很广泛的使用。
中国要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它是第一代和第二代人工智能的结合,将知识驱动跟数据驱动结合起来。
而南京研究院以第三代人工智能为目的设立,主要工作有两点:加强基础研究,以及产业化。中国产业发展过程中,最缺的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根据英国科学博物馆的学者Jack Challoner的统计,近500多年来,全世界838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来自中国,飞机、计算机、互联网都是美国人发明的,这是警示中国重视研发创新的呐喊。中国人工智能要领先,必须建立一套从“0到1”的人工智能理论。
从产业化的角度看,虽然人工智能概念很火,但全球人工智能行业都处于初创阶段,技术应用场景局限、企业规模小、大部分企业挣不到钱。因此南京要成为一个平台,把清华大学毕业生创办的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到一起,共性的问题共同解决。通过新型研发机构的模式,帮大家把资金、市场、技术汇聚到一起,推动行业做大做强。
做一件大事需要考量三个条件:时机、人才、时间。张钹院士认为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走到了转折点,处于“序幕刚刚拉开,精彩好戏即将上演”的好时机。在人才储备上,过去40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已培育了一批年富力强、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团队。
对于科研而言最大的困难是时间。干一件大事,没有十年八年的坚持是不行的。因此选择江宁开发区,是因为这里的政府时间观念强。对于南京的这个项目,张钹院士的团队会抓紧推进,在最好的时机尽早做出成果。从工业发展史上看,时间也是尤为宝贵的。几次工业革命中,中国都错失良机,在人工智能的这场赛跑中,我们不能再失之交臂。
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做客长光大讲堂
7月9日下午,长春光机所成功举办 “长光大讲堂”第29期。本次大讲堂邀请到华大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长汪建作报告,报告主题为《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目标表述与实施(科技突破与消灭疾病)》。长春光机所所长贾平,党委书记马明亚,副所长张学军、王建立,所长助理孙守红、黎大兵以及研产学各系统400余人倾听了报告。报告会由马明亚主持。
汪建董事长从疫情对政治、文化和科技的催化作用开始谈起,讲述了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华大集团在全球建成一百余个火眼实验室,能够保持超高通量的检测能力,为全世界的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贡献。随后,汪建详细讲述了华大使命:聚焦生命“读写存”,决战“生活染”。聚焦生命“读写存”是华大集团致力于开展前沿生命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组织并实施生命大数据与疾病防控国际大科学工程,形成了覆盖生物信息学、人类基因组学、农业基因组学、微生物及海洋生物学等领域学科的全方位科研体系。决战“生活染”是指对出生缺陷和母婴健康、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传感染病等方向疾病的诊治,通过多组学“读”出病因,通过基因的合成与编辑“写”出治疗干预方案,“存”储样本和数据,建立生命大数据平台。
目前,华大集团已经成为世界基因领域的先锋队和国家战略力量,汪建作为这支队伍的领军者和掌舵人,创立了完整的“基因读写存”科技体系。汪建说,“生命大数据要有开拓,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变世界。”汪建和他的团队将会用他们的技术把中国的出生缺陷、癌症、传感染病防控推向世界领先水平,造福全人类。
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精彩的报告引发了在场职工和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共鸣。报告结束后的交流互动环节热烈精彩,大家纷纷踊跃提问,与汪建近距离互动,就疫苗研发、基因科技的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汪建在交流中,勉励青年人要守住初心、找准目标,一直坚持走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轻言放弃,终能获得一番成就自己、造福人类的事业。
Copyright © 2018 国际大学创新联盟(IUIA)All rights reserved